-
邢台百泉公园生态修复工程加速推进
作为邢台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百泉公园综合治理与改造工程近期取得阶段性进展。该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六亿元,旨在通过水体修复、园林景观打造等系统性工程,重塑城市生态空间,目前已完成核心区域沙土回填作业,为后续蓄水及景观建设奠定基础。 一、工程整体规划与投资结构 百泉公园改造工程涵盖水体治理、生态修复、休闲设施建设三大板块。其中水体工程采用防渗处理与循环净化技术,设计蓄水量为66万立方米,可形成约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园林景观部分将植入本土植物群落,规划建设亲水步道、观景平台及多功能休闲广场。 二、当前施工进展与技术亮点 施工团队采用分层压实工艺完成泉坑区域50余万方沙土回填,同步推进防渗系统铺设。工程创新应用生态护岸技术,通过抛石基床与生态袋组合工艺,既保障堤岸稳定性又兼顾生物栖息需求。水体净化环节引入沉水植物与微生物协同净化体系,预计可使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标准。 三、生态效益与城市功能提升 项目建成后将恢复历史泉群景观,形成邢台城区重要生态廊道。科学测算显示,园区植被系统年均可吸收二氧化碳约800吨,调节周边区域微气候。休闲功能区设置兼顾全龄段需求,包含儿童活动区、健身环道等设施,服务半径覆盖5个城市居住组团。 四、后续建设节点与长效管理 按计划,2023年底前将完成主体蓄水工程验收,2024年启动智慧园区系统建设,包含水位监测、能耗管理等数字化模块。管理部门拟建立联合养护机制,通过专业团队与市民监督相结合的方式,保障设施可持续运营。该工程对提升邢台城市品质、促进绿色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2025-09-02
-
巨鹿县携手桑德打造环保产业集群
近日,巨鹿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桑德环境有限公司,双方采用PPP模式合作建设环保环卫服务产业园区。该项目总投资达26.3亿元,将构建集研发制造、物流配送、培训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环保产业基地,预计辐射周边100公里区域,创造超万个就业岗位,成为区域环境治理的重要支撑。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亮点 巨鹿桑德环保环卫服务产业园区定位为华北地区环境服务核心枢纽,规划建设四大功能板块:环卫服务总部负责区域运营调度;研发制造中心聚焦智能环卫设备创新;培训基地将培养专业化环境服务人才;物流基地实现设备高效配送。这种全产业链布局模式,在国内县级环保项目中具有示范意义。 二、技术创新与区域协同效应 项目将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智慧环卫管理系统,通过车载传感器、垃圾处理智能终端等设备,提升城乡环境服务效率。产业园区建成后,可覆盖邢台市及周边衡水、邯郸部分区域的环卫需求,形成跨行政区的环境治理联动机制。 三、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根据规划,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2亿元,相关产业链带动效应显著。在就业方面,除直接提供的1.2万个岗位外,还将催生第三方服务、设备维护等衍生行业。环保培训基地每年可输出3000名持证专业人员,缓解行业人才短缺问题。 四、PPP模式的优势体现 该项目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巨鹿县以土地和政策支持入股,企业负责资金投入与运营管理。这种模式既减轻了地方财政压力,又发挥了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协议明确要求项目公司优先采购本地原材料,预计可拉动巨鹿县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增长15%以上。 五、环保标准与可持续发展 园区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厂房光伏覆盖率将达30%,配套建设日处理200吨的固废资源化中心。桑德环境将把自主研发的厨余垃圾沼气发电技术应用于该项目,实现能源自给率40%的目标。 六、区域产业升级助推作用 作为巨鹿县首个大型环保产业集群,该项目将推动当地从传统农业县向环保科技产业转型。目前已有7家配套企业表达入驻意向,未来可能形成超50亿元的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链。当地政府计划以此为核心,申报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七、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 项目首创"环境服务包"模式,为周边县市提供从设备供应到人员培训的整体解决方案。这种市场化运营方式,改变了传统政府包办的环境服务模式,已获得省级住建部门的专项政策支持。 八、长效监管机制保障 为确保项目质量,巨鹿县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包括第三方环境监测、年度绩效评估等制度。特别在垃圾分类处理环节,要求实时上传运营数据至省级监管平台,确保处理达标率保持95%以上。
2025-09-02
-
房山邢台产业园共建迈出实质步伐
近日,房山区组织民营企业家代表与邢台市开展产业园招商引资对接座谈,旨在落实2015年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下推动资源共享和产业升级,通过深度协作强化区域联动。此次座谈聚焦于深化互惠合作,为后续项目落地奠定基础,共促地方经济高质量增长。 一、京津冀协同战略引领合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推动下,北京市房山区与邢台市于2015年签订产业园共建框架协议。该协议依托中关村南部科技创新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通过“互联网+”和创投基金项目加强技术转移示范区建设,解决双方发展短板,实现产业梯次对接。例如,产业园定位为多功能城市综合体,涵盖研发楼宇及总部基地,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迈上新台阶。 二、招商座谈推进资源整合。2024年4月上旬,房山区联合邢台市组织多轮交流活动,围绕产业园招商引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双方聚焦优势互补机制,整合创新要素推动项目加速落地。当前,产业园已进入三期开发阶段,吸引多家骨干企业入驻,逐步构建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结合的产业体系。企业家代表就合作前景交换意见,探索智能化升级路径,进一步提升招商精准度。 三、园区建设初显规模效应。产业园选址于京津冀三小时交通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初步形成集约化产业平台。通过多方共建,新能源和现代农业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集聚了一批技术领先型企业,带动产业链协同升级。后续计划强化商业配套和生态功能建设,打造可持续增长引擎,为区域协同注入新活力。 四、未来协作聚焦互利共赢。房山区与邢台市将组织民营企业家实地考察,深化产业园联合开发模式。2024年内拟启动一批示范项目,通过资源共享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协议成果转化落地。在政策协同框架下,双方着力于提升园区国际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共同开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局面,助力两地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2025-09-02
-
邢台临西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突破百家
临西县通过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与示范引领,推动全县食品经营行业规范化发展,目前食品安全示范店总量已突破100家。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当地消费环境品质,也为招商引资营造了安全放心的市场氛围。当地通过细化考核标准、动态管理等举措,持续巩固食品安全治理成效。 一、高标准创建体系筑牢安全防线 临西县将示范店创建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抓手,制定涵盖主体资质、经营规范、仓储管理等6大维度30项细化指标。考核采用"资料审查+现场核验+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申报单位实施百分制量化评分,80分以上方可获评。榆阳街某粮油门店因建立电子追溯系统、明厨亮灶等创新举措,在近期评选中成为标杆案例。 二、动态监管机制保障长效运行 建立"月度抽查+季度复核+年度评鉴"的监管机制,对已授牌单位实行退出制度。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专项检查40余次,责令12家不达标店铺整改,撤销3家严重违规企业的示范资格。市场监管部门配备快检设备,对示范店食品实施抽样检测,全年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三、示范效应带动行业整体提升 通过组织观摩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推动中小餐饮单位对标整改。目前全县餐饮单位"明厨亮灶"覆盖率提升至92%,食品索证索票制度落实率达到95%。消费者投诉量同比下降26%,第三方测评显示群众满意度达91.3分。 四、智慧监管赋能质量追溯体系 投入专项资金建设食品安全信息化平台,实现示范店电子台账全覆盖。通过二维码溯源系统,消费者可查询肉菜等食材的采购日期、检测报告等信息。2023年该系统累计录入进货数据12万条,处理预警信息230次,问题食品召回效率提升60%。 五、多元共治格局初步形成 构建"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协同机制,聘请人大代表、社区居民担任义务监督员。开展"你点我检"活动,根据群众投票确定抽检重点品类。当地餐饮协会制定团体标准8项,推动200余家会员单位建立自查自纠制度。 临西县将持续完善示范创建标准体系,计划2024年将示范店扩展至商超、农贸市场等新业态,同步推进农村地区食品安全提升行动,全力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025-09-01
-
海外侨商聚邢台共谋产业合作新机遇
邢台市通过举办海外侨商合作项目对接洽谈会,搭建招商引资桥梁,吸引来自多国侨商参与。活动聚焦产业对接与技术创新,推动邢台优势产业与国际资源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活动聚焦国际合作与产业升级 此次洽谈会重点展示邢台在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产业集群优势。参会侨商实地考察了当地经济开发区及特色企业,深入了解玻璃深加工、现代农业等产业的技术成果与市场潜力。邢台市通过政策解读、园区推介等形式,突出区位交通优势和营商环境优化成果。 二、侨商资源助力区域开放发展 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侨商代表与邢台企业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涉及技术引进、跨境贸易等领域。邢台市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承接海外高端资源,推动本地企业与国际市场对接。沙河玻璃产业、南和农业嘉年华等项目成为侨商关注焦点,部分合作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三、政策红利释放投资吸引力 邢台市近年来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措施,有效提升外资落地效率。洽谈会期间,相关部门详细解读了产业扶持目录和投资服务流程,侨商对邢台在绿色生态、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规划表现出浓厚兴趣。 四、长效机制深化共赢合作 此次活动建立了侨商项目跟踪服务机制,邢台市将通过定期回访、专项对接等方式持续优化服务。部分侨商计划在邢台设立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进一步推动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未来邢台将围绕重点产业链,继续拓展与海外侨商的多元化合作模式。
2025-09-01
-
邢台外贸迎开门红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2024年1月,邢台市对外贸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突破2亿美元,同比增幅超六成,实现首月"开门红"。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当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招商引资工作密不可分。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等措施,邢台市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为全年外贸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主要指标快速增长 邢台市1月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5.7%,增速位居区域前列。其中进口额增长76%,出口额增长61.2%,贸易顺差达7462.6万美元。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提升,显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二、重点产业表现突出 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优势产业成为出口主力。光伏组件、汽车零部件等产品海外订单充足,部分企业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农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三、市场多元化成效显著 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邢台市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速明显高于整体水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红利持续释放。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为外贸增长注入新动能。 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邢台市推出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包括通关便利化、金融支持等。海关实施"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改革,整体通关时间进一步压缩。相关部门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机制,及时解决企业进出口环节问题。 五、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多个招商引资项目陆续投产,为外贸增长提供新支撑。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随着各项政策效应持续显现,邢台市外贸有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2025-09-01
-
河北邢台山村年关集市促消费惠民生
临近春节,河北邢台县山区迎来传统集市消费旺季,多个乡镇自发形成的年关集市成为当地特色商贸载体。这类集市不仅为偏远山村群众提供便捷购物渠道,更通过集聚效应带动区域商业活力,成为山区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 一、传统集市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邢台县山区依托农历逢 三、 六、九的周期性集市,形成覆盖城计头乡等地的临时商业网络。赵峪、梨水等村落集市汇聚服装、农具、食品等百余种商品,日均吸引数百名周边村民。这种延续多年的民间贸易形式,既降低商户经营成本,又满足山区群众年货采购需求。 二、特色经营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流动商户采用"轻资产"运营策略,通过巡回摆摊扩大销售半径。部分经营者单集营业额可达数万元,这种低门槛创业模式吸引大量灵活就业人员参与。集市商品价格普遍低于城镇商超,其中手工制品和土特产占比超三成,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基础设施改善提升集市效能 近年来邢台县推进乡村道路硬化工程,使物流效率显著提升。集市所在村落均配备临时仓储点,部分区域试点电子支付服务。这些改进措施使传统集市与现代商业要素初步融合,交易规模较往年增长明显。 四、文化商贸融合打造区域品牌 年关集市兼具民俗展示功能,剪纸、布艺等非遗产品设专区展销。当地通过统一规划摊位区域,将商贸活动与民俗表演有机结合,形成"逛大集、赏民俗"的特色体验。这种模式已带动周边5个乡镇发展类似集市经济。 五、监管服务保障市场有序运行 市场监管部门在主要集市设立临时服务站,重点监管食品与日用品质量。同时协调解决摊位纠纷,维护交易秩序。这种柔性管理方式既保留集市自发特性,又有效防控消费风险。 当前邢台县正研究制定《乡村集市发展指引》,计划将传统集市纳入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规划。这种根植于民间的贸易形态,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其经验已在周边县域推广复制。
2025-09-01
-
圣雪绒羊绒产业项目签约落户邢台清河县
近日,邢台清河县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由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宁夏圣雪绒羊绒制品有限公司与本地企业格罗斯羊绒公司合资建设的羊绒深加工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将依托国际先进设备与技术,进一步提升清河县羊绒产业链的附加值,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项目定位与投资规模 该项目聚焦高端羊绒制品生产,计划总投资额达数亿元,涵盖精纺纱线、半精纺纱线及成衣制造三大板块。其中,核心设备均从欧洲进口,包括意大利数控纺纱系统与德国智能编织设备,标志着清河县羊绒产业向智能化、精密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二、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能将突破千吨级纱线及数十万件成衣。通过引入自动化生产线,不仅可提升产品精度与生产效率,还将填补华北地区高端羊绒纺织的技术空白。圣雪绒的品牌优势与清河县的产业集群效应形成互补,有望打造全国羊绒行业新标杆。 三、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清河县作为全国重要的羊绒集散地,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头部企业入驻。此次合作将进一步强化当地“原料采购—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为邢台市轻工业产值增长注入新动能。 四、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效益 项目方强调绿色生产理念,计划采用节能环保工艺,减少资源消耗。同时,项目落地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地方政府表示,将配套完善物流、人才等支持政策,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达效。 此次签约是清河县落实制造业强省战略的具体实践,也为京津冀纺织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范例。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羊绒产业的高端化、国际化路径。
2025-08-31
-
邢台市聚焦优势产业启动招才引智专项行动
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邢台市近期启动招才引智专项计划,围绕钢铁冶金、新能源等七大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引资与人才引进。该计划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优化人才服务机制等举措,着力解决重点行业关键技术岗位和高层次管理岗位的用人需求。 一、构建产业导向型引才体系 邢台市以产业链需求为核心制定人才图谱,重点覆盖钢铁深加工、精细化工、生物饲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同时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在煤盐化工产业板块,将引进催化反应工程、清洁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团队;新能源领域侧重储能系统集成、光伏组件研发等方向的技术带头人。 二、实施分层分类引智策略 针对技能型人才缺口,邢台市组织重点企业赴专业技术院校开展专场招聘,建立"订单式"培养合作机制。对于高层次人才引进,采取"项目+团队"的打包引进模式,对携带核心技术成果的创新创业团队给予专项支持。在经营管理人才方面,重点引进具有跨国企业工作经验的战略规划专家和供应链管理人才。 三、打造立体化人才服务网络 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引进人才提供住房安置、子女入学等全流程服务。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引进人才申报重大科技专项。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领军人才给予科研经费补助。 四、强化区域协同引才机制 联合周边城市举办京津冀高层次人才洽谈会,建立区域人才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本地高校与重点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开设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定向培养班。定期组织企业家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促进管理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 五、建立长效评估反馈机制 每季度跟踪重点企业用人需求变化,动态调整引才目录。开展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评估,重点考核引进人才的项目落地率和专利产出量。建立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定期座谈制度,及时解决人才引进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2025-08-30
-
柏乡经济开发区迎来钢结构产业新标杆项目
柏乡县经济开发区近日成功落地一项重大招商引资成果——由省内知名企业投资的钢结构及非标准金属构件生产基地正式奠基。该项目将显著提升区域高端装备制造水平,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就业与税收增长,成为推动当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一、项目定位与产业意义 该生产基地规划总投资超2亿元,专注于钢结构与非标金属构件研发制造,设计年产能达10万吨。项目建成后,产品将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工业厂房、电力设施等领域,填补华北地区特种钢结构市场的部分空白。柏乡县作为传统农业县,近年来通过引入高端制造项目,正加速构建多元产业体系。 二、经济技术效益分析 据测算,项目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营收约7亿元,年贡献利税近9000万元。350个技术型岗位的创设,将有效缓解当地就业结构性矛盾。值得注意的是,项目采用智能下料系统和机器人焊接技术,能耗指标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15%,体现了绿色制造理念。 三、区域发展协同效应 柏乡经济开发区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已形成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该项目的落地将强化园区金属制品产业链条,与周边城市的建筑、能源项目形成配套协同。地方政府配套建设了专用物流通道,确保原材料与成品的高效流转。 四、行业前景与质量管控 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和装配式建筑普及,钢结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投资方将引入第三方质量追溯系统,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实施全过程监控。项目还计划与省内高校共建实验室,重点攻关耐候钢、轻型钢结构等前沿技术。 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柏乡县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其“智能制造+绿色生产”模式将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相关部门表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确保项目按期投产达效。
2025-08-2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